品牌设计,最重要的是利用设计,满足当前消费人群的心理需要。
日本设计的风格,追求的小而美,整个日本的设计,绝对跟小挂钩,每个设计,都企图比别人显得稍细一些,每个地方都要比别人小一点——不管是整个产品的的体积,或者是上面的图案,他们的手提袋要比别人小一点,他们所用的字体要比别人小一点。每一件东西,从一把日本扇,到一本书,都要比别人更小。他们致力将所有多余的东西除去,包括多余的面积,以及多余的线条,于是形成一种简小而美的风格。他们的画面简单,喜欢留白,设计师原研哉的风格正是如此。他的设计,若可以减一个字,他会减掉,若可以删一条线,他会删掉。这就是日本的简约设计,这种设计当然受到日本传统“小而美”和“神道教”文化的影响。
日本设计风格普遍化后,就会因为过度简约而丧失了个性。个性的无差异,等于同化,如此则任何品牌都不可能取得成功。中国的品牌,无论电脑、电话、珠宝甚至是餐饮业,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大家争相采纳别人的成功模式,结果把自己的个性磨平,最后因为缺乏个性而失败。这可能跟过去人们喜欢拥抱集体意识、害怕成为羊群中的异类有关,可是在品牌的世界里,需要的却是林僻蹊径的人。
在国内人们对品牌的看法,无可否认,已经与二十年前大为不同。人们的消费力大增,因为过去的二十年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。十三亿人口的机器一启动,人均收入和GDP的大幅提高。在世界范围内而言,释放一千万新生劳动力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,更不用说释放了数以亿计刻苦耐劳的中国人。
当然,中国是由一个计划经济思维系统,转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,结果造成贫富悬殊,完全可以说是意料之内。从1949年起,抛开立国初期的小阳春,我们经历了反右、大跃进、“文化大革命”,人民的生产力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。因为那时候物资不够,消费市场萧条,无论衣食住行,均采用“以券代物”配给制度,长时间处于艰苦时期。1978年,邓小平上台,实行改革开放,至1992年他到深圳南巡,坚定不移支持改革开放政策,中国的经济腾飞之势已经不可逆转,从那时开始,我们整个社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深圳特区人均收入每过几年即成倍数上升。全国的大城市,从成都、重庆到天津、上海,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消费景象。对于曾生活在物质匮乏年代的那一代中国人来说,能有货品供应已经是无上的幸福,他们绝对不会有什么品牌概念。近20年,人民开始积聚财富,中产阶层开始逐渐形成。这时候,人们对品牌消费的需要非常明显,因为购买一个品牌,代表你已经跻身专业人士行列,有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,或者自我欣赏的满足感。这群中产阶层,开始懂得利用品牌,去解决自己的“身份危机”问题。
这种中产兴起时的“身份危机”,在日本和港台等地区都出现过,现在轮到了中国。如果我们跟踪世界知名的游客购物中心主要客群的变化,即可知道上世纪70年代是欧美形成中产,接着是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香港台湾,到现在则是2000年后的中国。社会上出现最求品牌的风气,消费者开始相信品牌就是品质的保证。他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商品,他们需要个性化品位,他们需要附加值、需要虚荣,需要高品质,需要内在感觉……
品牌设计,最重要的是利用设计,满足当前消费人群的心理需要。
日本设计风格普遍化后,就会因为过度简约而丧失了个性。个性的无差异,等于同化,如此则任何品牌都不可能取得成功。中国的品牌,无论电脑、电话、珠宝甚至是餐饮业,最大的致命伤就是大家争相采纳别人的成功模式,结果把自己的个性磨平,最后因为缺乏个性而失败。这可能跟过去人们喜欢拥抱集体意识、害怕成为羊群中的异类有关,可是在品牌的世界里,需要的却是林僻蹊径的人。
在国内人们对品牌的看法,无可否认,已经与二十年前大为不同。人们的消费力大增,因为过去的二十年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。十三亿人口的机器一启动,人均收入和GDP的大幅提高。在世界范围内而言,释放一千万新生劳动力就会产生极大的影响,更不用说释放了数以亿计刻苦耐劳的中国人。
当然,中国是由一个计划经济思维系统,转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,结果造成贫富悬殊,完全可以说是意料之内。从1949年起,抛开立国初期的小阳春,我们经历了反右、大跃进、“文化大革命”,人民的生产力不能发挥最好的效果。因为那时候物资不够,消费市场萧条,无论衣食住行,均采用“以券代物”配给制度,长时间处于艰苦时期。1978年,邓小平上台,实行改革开放,至1992年他到深圳南巡,坚定不移支持改革开放政策,中国的经济腾飞之势已经不可逆转,从那时开始,我们整个社会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
上世纪90年代开始,深圳特区人均收入每过几年即成倍数上升。全国的大城市,从成都、重庆到天津、上海,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消费景象。对于曾生活在物质匮乏年代的那一代中国人来说,能有货品供应已经是无上的幸福,他们绝对不会有什么品牌概念。近20年,人民开始积聚财富,中产阶层开始逐渐形成。这时候,人们对品牌消费的需要非常明显,因为购买一个品牌,代表你已经跻身专业人士行列,有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,或者自我欣赏的满足感。这群中产阶层,开始懂得利用品牌,去解决自己的“身份危机”问题。
这种中产兴起时的“身份危机”,在日本和港台等地区都出现过,现在轮到了中国。如果我们跟踪世界知名的游客购物中心主要客群的变化,即可知道上世纪70年代是欧美形成中产,接着是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香港台湾,到现在则是2000年后的中国。社会上出现最求品牌的风气,消费者开始相信品牌就是品质的保证。他们不再满足于大众商品,他们需要个性化品位,他们需要附加值、需要虚荣,需要高品质,需要内在感觉……
品牌设计,最重要的是利用设计,满足当前消费人群的心理需要。